已瀏覽:8400 來源:本站 發(fā)布時間:2011-04-22
“講練結合”,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驅力
——探討優(yōu)化地理課堂的教學模式
苗東利1,胡可花2
(1.河南城建學院 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系,河南 平頂山 467044;2.孝感高中,湖北 孝感 432100)
摘要:高中課程中,地理文理交融,被許多考生認為是文綜中最難的一門。本文根據地理課程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結合具體案例,闡述“講練結合”的方法和技巧,探討優(yōu)化地理課堂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地理課堂 認知內驅力 講練結合
一、引言
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中學生課堂上注意力最佳狀態(tài)時間不超過15分鐘,如果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則時間更短。英國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話》中指出“教員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1]
高中課程中,地理被許多考生認為是文綜中最難的一門。它文理交融,既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又兼文科的綜合性與靈活性,許多學生覺得枯燥而抽象,沒有興趣,課堂上昏昏欲睡。教師怎樣才能時刻抓住學生注意力,有效的利用課堂?本文根據地理課程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結合具體案例,闡述“講練結合”的方法和技巧,探討優(yōu)化地理課堂的教學模式。
二、“講練結合”,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驅力
“認知內驅力”是學生想理解要掌握的知識、要闡明與解決的問題時所產生的以求知為目標的動機因素,是指向學習任務本身的動機。對于地理學科,學生潛在的好奇心、求知欲、興趣等心理傾向是影響地理認知內驅力的直接觸發(fā)因素;而地理學習材料的性質、學習內容的難易、教師教學方法的運用等,又對這些心理傾向的鞏固和發(fā)展有重要影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而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正確評價、適當的表揚和批評與開展學習競賽等措施,對于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是非常必要的。[2]英國著名科學家、哲學家波普爾也曾指出:“問題,構成了一切科學探索活動的實際出發(fā)點,從而,就只有通過適當的設問,我們才能在教學中真正實現人人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故此,我們提出“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邊講邊練,通過設置科學、合理的練習,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集中精力,提高課堂效率。
“講練結合”是中國傳統(tǒng)教學經驗的精華,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非常重要,無論什么樣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都不可或缺。[3]課堂中,諸如“大家聽懂了嗎?”,“這個到底是為什么呢?”等頻繁出現,是一種無效的提問,同樣也是對課堂時間的浪費。[4]相反,“巧妙”的練習對課堂則會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所以練習設置要有的放矢,“精講精練,邊講邊練”,之后,“趁熱打鐵”,及時總結和講評,越及時越好。因為時間過長,逐漸淡忘,學生就失去了積極性和學習動力。講評要突出重點,重在指導,不應只作簡單的重復,不能以題論題。[5]
三、案例分析
“經緯網”是高中地理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在初中已經有一定基礎,但不夠深入、全面。高二重習這部分知識,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一、經線、緯線的相關概念 |
二、經緯網的應用 |
3. 長度 |
1. 定義 |
2. 方向 |
4. 半球的劃分 |
2. 定向 |
1. 定位 |
3. 求算距離 |
4. 最短航線 |
這部分知識較為抽象、枯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單純的講授,很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因而授課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思維活躍起來,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美國教育家肯斯1972年的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不同類型的思維。[7]為此,我們嘗試新的教學模式,通過設置“不同類型”的練習控制課堂節(jié)奏。
(一)“腦筋急轉彎式”的練習
首先學習經線、緯線的定義、方向、特點,這部分知識較為簡單,并且初中曾經學過,可以采用學生齊答的方式復習鞏固,同時,隨機地穿插一些“腦筋急轉彎式”的問題。如:
①在地球上,經線有多少條?緯線有多少條? 無數條、無數條
②在地球上,這些線是客觀存在的嗎? 不是
③甲、乙兩人從赤道出發(fā),甲向北行,乙向東行,如果兩人前進的方向保持不變,那么兩人能否回到出發(fā)點? 甲不能、乙能
相比單純的講授,這類問題雖然簡單,但較為靈活,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增強其參與意識與自信心。
(二)“陷阱式”題目
講解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方法,而后設置“陷阱式”題目。如:
①緯度為北緯的點是不是都位于北半球? 是
②經度為西經的點是不是都位于西半球?舉例說明。 不是(170°W,80°S)
由于人存在“思維定勢”,所以這類問題迷惑性大,學生犯錯后自然會對半球的劃分印象深刻,同時也激發(fā)他們的“征服意識”,而后教師小結,正是因為東西半球的劃分不是以0°和180°來劃分的,因此在下面的判斷中最容易出錯,引起學生重視。
(三)層次性
學習了經緯網的基本概念后,開始學習經緯網的應用——1.定位,即讀出圖中某點的經緯度坐標。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規(guī)律,在經緯網中定位,南北緯容易判斷,而東西經的判斷依據:自西向東(或沿著地球自轉的方向),東經度增加,西經度減少,如圖1所示。
圖1 |
而后,應加強練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置問題一定要有“層次性”,即由淺入深。如:在圖2-圖5中判斷各點坐標。
①網格圖
20° |
40° |
60° |
0° |
10° |
10° |
A° |
圖2 |
圖2中A點坐標為:(20°E,10°N);
170° |
180° |
170° |
30° |
40° |
20° |
B° |
C° |
圖3 |
圖3中B點坐標為:(170°E,40°N), C點坐標為:(170°W,20°N)。
②球面圖
圖4 |
圖4中A點坐標為:(160°W,20°N), D點坐標為:(160°E,40°N)。
③俯視圖
圖5 |
圖5中a點坐標為:(90°N),b點坐標為:(135°W,0°)。
邊練習,邊引導學生總結:在網格圖中,方向判斷——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在球面圖及俯視圖中,方向判斷——北逆南順(地球自轉的方向)。再根據前面所講解的規(guī)律,就可以讀出圖中點的坐標。
由此可以得出,問題設計要由淺入深,層層深入,且難度適中。就像“猴子跳著摘桃吃”,如果低頭就可以吃到,則不具有挑戰(zhàn)性,索然無味;而如果太高,遙遙不可及,則逐漸就失去動力。同樣如此,問題太過容易學生覺得“小兒科”,太難會使學生喪失信心,因此必須適中,這樣既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又可以滿足其成功后的成就感。
(四)典型性
經緯網應用中2.定向是給出圖中兩點A和B,判斷A在B的什么方向,主要有兩種題型:由圖形判斷和由坐標判斷,我們以由坐標判斷為例。
①兩點同是東經度:A(20°E,30°N),B(30°E,40°N) A在B的 西南 方向。
②兩點同是西經度:A(20°W,30°S),B(30°W,40°S) A在B的 東北 方向。
③兩點一東一西:A(20°E,30°N),B(30°W,40°N) A在B的 東南 方向。
④兩點一東一西:A(20°E,30°S),B(170°W,40°S) A在B的 西北 方向。
引導學生總結:南北向判斷一目了然,而東西向的判斷為重點,兩點同為東經度,度數大的在東邊;兩點同為西經度,度數小的在東邊;一東一西,若經度數相加<180°,則東經度在東,西經度在西;一東一西,若經度數相加>180°,則東經度在西,西經度在東。
由此可見,設計問題一定要“精”,也就是典型,具有代表性。如前所述,每種類型一個例子足矣。
(五)趣味性
由于方向判斷為難點,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這時,提出一個“趣味性”的問題,調節(jié)一下,如:
①當你站在北極點上,隨意扔一個沙包,假定沙包落在了A(20°E,89.9°N),此時沙包位于你的什么方向? 正南方向
這類問題主要是為了調節(jié)課堂節(jié)奏,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具體情況而定。
(六)理論聯系實際
生活即地理,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很強。在課堂練習中,我們必須理論聯系實際,才能使學生感覺地理實用且趣味橫生,從而從主觀上接受這門課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6]如:
①在講解完經緯網的有關知識后,學生比較疲憊,可以讓學生對照地圖冊,讀圖主要經緯線所穿過的地理事物,如:60°N、40°N、23°26′N、23°26′S、赤道、0°經線等。
圖6 |
一方面,設計該環(huán)節(jié)可以緩和課堂壓力,另一方面,高考在考經緯網這一知識點時,往往也是和地形剖面圖、區(qū)域地理圖相結合,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本文已經介紹了課堂中運用“講練結合”的模式學習經緯網的技巧,關于求算距離、最短航線等知識點的學習,我們仍然采用類似的方法,講解、舉例、練習相結合,不再贅述。由此可見,我們運用以上技巧,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中時刻充滿激情和朝氣,讓所有人都沉浸在學習和思考的氛圍中,輕松和快樂地學習,這也正是一節(jié)成功的地理課堂所必備的。
此外,“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生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現代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課堂練習的設計除了以上幾種技巧外,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七)交叉性
各學科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它們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在高考中,各學科交叉出題,因而,無論課堂還是課外,教師在設置練習時,應加強學生這方面的訓練,強化綜合,強調學科間聯系。
(八)時效性
每一年高考文綜的試題,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積累時政信息,是每一個文科考生必做的一件事。教師在授課時,也應注重創(chuàng)新,可以根據學生特點,自己設計一些新穎、實用的題目。
四、結論
美國教育家克伯屈(1871-1965)說:“思維就是對未知的探索”,“困難是思維的原因”。疑問、困難從何而來?它們來自師生之間提出的問題。這樣可使學生形成“急盼”、“渴求”的心理狀態(tài),加速思維。[7]實踐證明,“講練結合”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應貫穿于授課的全過程,這種模式既不同于“滿堂講”,也區(qū)別于“滿堂問”,設置練習的關鍵就在于“巧”與“精”。[8]不同類型的練習,在課堂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教師應根據學生情況、知識點的特點、課堂中不同的時間段等靈活運用。
(一)“腦筋急轉彎式”、“陷阱式”、“趣味性”,主要用來調節(jié)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歡樂之余掌握知識。
(二)在系統(tǒng)講授知識點的時候,設置練習應注意“層次性”、“典型性”,課堂上孩子們理性的思考比外表的熱鬧更為重要,在此,筆者反對盲目的題海戰(zhàn)術,“精簡”的例子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理論聯系實際”、“交叉性”、“時效性”,主要是為了活學活用,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讓其意識到知識的價值,從主觀上提高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構建合理實用的知識體系。
課堂練習可以采用多種提問方式,如學生齊答、分組回答、個別回答等。筆者認為:“學生齊答”節(jié)約時間,但是過多的使用,學生就會失去主動性,認為與己無關,失去意義;“分組回答”一般用于組之間的分工或競賽,比較適合于初中與小學的學生;“個別回答”可以起到督促作用,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課堂中不敢掉以輕心,因為他隨時有被提問的“危險”,但是會占用較多時間。綜上,這三種方式各有利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教師可以靈活把握。
參考文獻:
[1]約翰.洛克.教育漫話著[M].徐誠,楊漢麟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陳澄.地理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王敏勤.試談“講練結合”的七種方式[J].天津教育,2007,(10):22-23.
[4]趙鋒.“五分鐘的改變”[J].上海教育,2004,(10):16-17.
[5]張繼云.如何高效地搞好高三地理復習[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6):47.
[6]佘樹平.談有效學習高中地理的方法[J].成功,2009,(2):102.
[7]于成龍.高中數學課堂中問答活動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7.
[8]于梅.“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生物課堂的研究與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09,29(5):66-70.
“Teaching and Practising”, Motivating the Eognitive Drive of Students
——A Discussion on the Optimization of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s
Miao Dong-li, Huang Qian
(The Department of Surveying and Spatial Urban Informa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 Ding-shan Henan 46704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students’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geography classroom, this paper dictates the method and the technique of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and discus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s.
Key words:geography classroom; the eognitive drive; teaching and practising
(原載《地理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