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瀏覽:16866 來源:本站 發(fā)布時間:2016-12-08
久有夙愿,何日能登上井岡山,探訪革命圣地,此生足矣。感謝幾位后輩,借五一長假,為我們幾位至親老者安排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讓我們借著夕陽的余輝探訪了圣地,游覽了勝景。
傍晚,驅車前往江西,沿途清澈的流水,碧綠的原野,巍峨的青山,不時躍入眼簾。入夜,燈光閃爍,車時而鉆山洞,時而上長橋,時而走平川。因為心有期待,八個小時的行程,大家談談笑笑,不覺疲倦,深夜兩點才到達目的地。 我們探訪的第一站黃洋界,是井岡山五大哨口中最險要的一個。當年,毛主席曾在這里布置不到一個營的兵力,憑險抵抗,打過一場決勝的保衛(wèi)戰(zhàn)。早晨,車從茨坪出發(fā)沿著盤山公路,蜿蜒而上,道路兩旁青松翠竹,年深日久,護衛(wèi)著陡壁懸崖,“高路入云端”,游客并不感到險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登攀,車才在黃洋界停下。我們攀爬了一百多個石級,當年抗擊敵人的小鋼炮還立在山頭,“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可見當時戰(zhàn)斗的緊張、濃烈。到了峰頂,舉目四望,天高地闊,群山逶迤,這才感到它的險峻挺拔,真如毛主席所言,“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在黃洋界休息大廳,我們有幸看了兩部文獻紀錄短片,短片報道了毛主席和朱老總六十年代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兩位慈祥的老人攀高峰,走山崖,探古跡,訪農家,不只是感懷過去的崢嶸歲月,更是珍愛今日這來之不易的“到處鶯歌燕舞”“舊貌換新顏”的大好河山啊。 午后,我們離開黃洋界,車在松竹護衛(wèi)的公路上穿行,上上下下,彎彎轉轉,近一個多小時,到達龍市。我們看了龍江書院,這書院背靠巍峨的青山,面朝清澈的溪流,環(huán)境清幽,真是讀書的寶地。難得的是,在井岡烽火燃燒的歲月,這里便是中國革命最早的軍政大學,紅軍基層干部都在這簡易的學堂里接受培訓,如今學堂還有部分學員的姓名。我想,這應該是書院久負盛名之所在。走出書院,跨過龍江大橋,來到龍市廣場,這里是朱毛會師之處。八一南昌起義后,朱德帶領部分起義隊伍來到這里,毛主席也特地從茨坪趕來,這就是有名的井岡會師。廣場南端,矗立著兩位偉人見面握手的高大雕塑,令人敬佩,令人景仰。 三點多鐘,車到茅坪,這里有茅坪紅軍醫(yī)院,紅四軍軍部,步云山練兵場,等等。我們重點看了兩處史跡。象山庵,這是一個背靠青山的古寺,毛主席和賀子珍婚后曾在此住過,居室簡陋,生活簡樸。這里陳列著賀子珍的許多史跡圖片,原來,在井岡山革命年代,她就是一位叱咤風云的女指揮員,聯想她的一生,感慨不已。八角樓,這是一間簡易民居,堂屋上有一小樓,毛主席曾借著小樓的油燈寫下了《井岡山的斗爭》和《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正是這八角樓的燈光,指引著革命的航程。 第二天早晨,我們探訪了毛主席在茨坪的住室和工作室,瞻仰了烈士陵園。之后,走進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面有實物,有圖片,有當年情景的影視再現,整過博物館就是一部完整的井岡山革命斗爭歷史,博大壯觀,令人肅然起敬。中午,我們驅車到龍?zhí)?,途經小井紅軍醫(yī)院,龍?zhí)渡礁吡置?,溝壑縱橫,流水淙淙,美不勝收。但當年哪似今日,看看這簡陋的小井醫(yī)院就可知紅軍是何等艱苦。在勝景中生活的人啊,能忘記井岡山嗎? 井岡之行,所見雖是星星點點,但在我心里,裝著一場改天換地的革命,那如火如荼的歲月,那同仇敵愾的壯舉,那叱咤風云的氣勢,會長留心間。井岡山,再見。 劉緒煌 寫于二〇一六年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