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roa7q"><abbr id="roa7q"></abbr></b>

      當前位置:首頁 > 校友之窗 > 孝高記憶 

      年趣

      已瀏覽:14443 來源:本站  發(fā)布時間:2015-03-25

       
      年     趣
                                        ——故鄉(xiāng)回眸之四

           今年過年,我生活在喜悅和憂傷的復雜情感糾結(jié)之中。老伴走了,孤獨感產(chǎn)生了,懷舊的心理更強烈了。遠遠近近迎慶新年的鞭炮聲,電視里回家過年的說唱聲,把我從現(xiàn)實帶回到過去,帶回到六十年前閉塞的故鄉(xiāng),沉浸在童年所感悟的古樸親和的年味之中。

          俗語云,“小寒大寒,一年過完”。此時,鄉(xiāng)村父老便要愁著為過年作點準備。在我的印象中,有兩件事是家家戶戶都要做的。一件事是做米糖果,這是婦女們的事。家家戶戶冬臘月間多少要曬點陰米,炒成米泡,再把事先準備的大塊谷芽糖連同米泡放在鍋里加溫融化,趁著溫熱做成一個一個圓圓的糖果,或者把融合了谷芽糖的米泡平鋪在木板上,冷卻后切成一片一片長方形的糖果。鄉(xiāng)村的人很厚道,這粗俗的糖果便是送給左鄰右舍前來拜年的孩子最好的禮物。另一件事是打糍粑,這是壯年男子的事。我們村里有一個巨石鑿成的粑缸,年前三五天,家家忙著做糍粑,左鄰右舍的男子前來幫忙,粑缸從這家抬到那家,糯米蒸熟后,倒在粑缸里,三個人各拿一根粗大的木杵不停的在缸里夯打,四五個人輪換。大約半個小時,糯米成糍,倒在木置印版里,冷卻后便是一塊塊圓圓的或方方的糍粑。這些糍粑自己舍不得吃,而是年后走親串友的拜年禮品。

          吃團年飯的習俗自古就有,與今日特別的是,祭祀祖先的儀式很隆重。飯前,桌上擺滿祭祀的牲醴,神龕上點上臘,敬上香,一陣鞭炮轟響后,燒完錢紙,尊長領著子孫長跪叩頭。我想,祭祀這樣的虔誠是不忘根本啊。家鄉(xiāng)的團年飯一般是在早上。各家各戶,不管境況如何,魚肉多少是要準備一點的。在團年飯上,全家人圍坐一張桌子,彬彬有禮用飯上菜,但好菜都舍不得吃,想留著年后待客之用,依稀記得,一碗最好的蒸肉往往留到了過月半。除夕之夜,一般要守歲,似乎是辭舊迎新,圖個吉祥如意,歲歲平安吧。說起來有趣,那時既無音樂,又無電視,家人只好在堂屋里燒起木柴烤火閑聊。烤火的木柴往往是干樹蔸子,煙子多,小孩愛多嘴,一會兒“沒柴(財)了”,一會兒“煙薰死人”,言語多不吉利,所以貼對聯(lián)時,家家的堂屋里都貼有“童言無忌”、“諸事順利”等字樣。快到五更,家家都要放一掛長鞭,俗稱“出行”,預示在新的一年,家人外出,大吉大利。

          大年初一,家家門口貼上了對聯(lián),掛上了燈籠,頗有新年氣氛。全村的人起得很早,供奉了祖先,男的紛紛走出家門,挨家挨戶拜年。此時,不分尊卑,不分貧賤,走到哪家,就作揖打躬,祝福問好,氣氛是那么和樂,關系是那么融洽。跟著湊熱鬧的孩童,還會接到不少花生、糖果,或是表示喜慶的紅蛋呢。早飯過后,料理了灶臺的婦女們打扮一新,也走出來了,家家祝福,戶戶拜問,遇到晴好的天氣,大嬸大媽們還會在哪家寬敞的門前坐著拉拉家常,談談年事,平時哪有這樣的閑暇呢。夜晚,家家門口的燈籠點燃了臘燭,在那沒有電的年代,漆黑的夜晚,這閃閃爍爍的光亮,給新年增添了無限生趣。

          初一過后,便是走親訪友外出拜年了。村前小道上,人來人往,大都背著圓圓的或方方的糍粑。人們一年到頭辛苦忙碌,難有空閑,此時帶點微薄之禮,以示對親友的敬重。記得我家親戚多,提著糍粑來拜年的也很多,招待吃飯以后,客人告辭,祖母接下糍粑,在包袱里放點花生苕片或糖果,表示回饋。古語說得好,“來而不往非禮也”,同樣,我家也背著糍粑到親戚家回拜,回來時包袱里也有點回饋。這種古樸的拜年習俗家家都有,年年都有,它標示著人際的和諧,融合著暖暖的情意。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今日故鄉(xiāng)的新年氣象已大不一樣了。電視機前的歡笑替代了烤火守歲的閑聊,漫天飛舞的煙花替代了燭光閃亮的天燈,手機短信的新年祝福替代了走村串戶的恭候。但是童年所感知的古樸年味仍有耐人感嘆之處,因為它清淳、和悅,叫人難以忘懷。

                                        劉緒煌 寫于二〇一五年二月

       

      99精品视频在线,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国产999视频在线播放,中字人妻内射喷潮第二页

      
      
      <b id="roa7q"><abbr id="roa7q"></abb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