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瀏覽:13639 來源:本站 發(fā)布時間:2013-04-08
祭外曾祖文(1)
陳氏七兄弟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而于我,可說是七十之年,忽焉已過!
然兒時、青壯年時的記憶,歷歷宛在目前:
我們的祖母常常給我們講起外曾祖父“廉潔奉公,政治清明。懲匪賊,辦教育,興水利,政簡刑輕,社會秩序井然。深得百姓擁戴”的動人故事。聽祖母說:父親兒時,深得曾祖的寵愛……
由于祖母大人在外曾祖父、母的家教門風之下,一生善良正直,勤勞堅忍,撫養(yǎng)我們陳家后輩,度過了艱難歲月,讓我們七兄弟,終于長大成人。
至于家太,是我兒時最愛的老人家:四九年前后,我們每到大舅爹家,總可以得到她老人家暖如春陽的慈愛。
大舅爹(2),更是我們畢生的楷模:記得五四年防汛,我還是一名高中生,和同學們戰(zhàn)斗在防汛前線。而當時的大舅爹,作為防汛指揮部總工程師,為武漢人民戰(zhàn)勝那次特大洪水作出了特殊貢獻,我們?yōu)榇烁械津湴痢?/span>
我在長陽教書時,曾親見他老人家,冒著酷暑,踏勘隔河巖水電站壩址的辛勞;直到他老人家離休后,還在他的辦公室,給我通俗地講解修建隔河巖水電站和三峽水電站的作用與利弊。
丹江口水庫,更是大舅爹在任上為我們后人所作的重大貢獻。
材保哥退休后的住處,就離頤和園南門不遠。在頤和園南門外偏西,有一條狹長的“水跑道”,這就是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在北京的終點。
大哥、大嫂急切地盼望,能在明年有幸捧花策杖,懷著恭謹?shù)男那樽叩嚼ビ窈优?、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的北京終點,迎接來自故鄉(xiāng)、來自先人恩澤的圣水……
每到武昌,每上黃鶴樓,我總要瞻仰大舅爹為之題寫的“北斗平臨”的匾額。那雄渾莊重的書法,正如書者的高尚人格,將永遠在楚天閃耀光芒;
五年前兄弟聚會,我們恭謹?shù)厝フ把龊比嗣裨诠夤葟V場,為大舅爹雕塑、豎立的銅像,仿佛他老人家仍然在祖國的大地奔波,為人民而操勞……
我們從舅爹、舅婆所得到的教誨、幫助和支持,也難以一一盡述。
自二舅爹(3)去臺之后,一直音信渺茫。但在那特別的年代,我從《參考消息》上,看到他老人家要維護孔孟之道的表態(tài),我是又喜又怕的。現(xiàn)在看來,他是正確的。及至讀了恒生表叔的《高陶事件始末》一書后,我對二舅爹有了較全面、客觀的認知了。
近年,我們讀到在四九年秋,大舅爹寫給二舅爹祝賀他五十大壽的詩作,詩曰:
滄桑歷劫何其勞,早經(jīng)富貴如鴻毛。
峻山武湖久寂寞,青松白菊長蕭條。
白發(fā)依閭東向望,忍令三徑?jīng)]蓬蒿。
相期歸種十年后,乾坤整頓讓兒曹。
每次讀它,不勝唏噓,黍離之悲,油然而生!
“嗚呼!盛衰興廢之理自古如此,而臨風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復見而其誰與歸!”
而當臨風想望,慎終追遠,緬懷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大姨婆、婆婆、大舅爹、二舅爹、五舅爹等仙逝的先輩時,怎能不令人悲情滿懷呢!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我們定會將我們的先輩對兒孫的慈愛,對同胞的深情,對同儕的寬厚,對自己的嚴格等等高風亮節(jié),繼承下來,傳承下去,讓其“山高水長”,綿延不斷。
親終既葬,日月已遠,感時念親,追而記之。
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安息吧!
先輩們,安息吧!
七兄弟材保、材信、材倜、材侃、材佶、材佑、材倞叩首再拜。
2913年4月4日。
注:(摘自《陶月波先生故居遺址紀念碑碑文》)
(1)外曾祖父,陶炯照,號月波,生于一八六三年,逝于一九二一年。青年時即以名秀才從事教育。后入兩湖書院,以高才生進經(jīng)心精舍。于一八九七年獲選黃州府學拔貢,一八九八年考取“八旗漢教習”, 一九零一年考取試用知縣,一九零三年任順天鄉(xiāng)試內(nèi)廉同考官。一九零八年參加經(jīng)濟特科考試,錄取第四名。因第一名為廣東梁士詒,遭慈禧太后全榜不用。曾至晚清重臣榮祿家教書。歷任陜西提學使沈衛(wèi)幕府;河南夏邑、新野、葉縣、洛陽縣諸縣知事、東三省總督督署文案、湖北軍政府財政司秘書、湖北黃陂縣知事、河南省政府秘書長、河南汝南道道尹。
外曾祖母揭氏,是黃岡(今倉埠)周山鋪揭恕韓先生及夫人李氏第三女。育五女二男。長子述曾,次子希圣,各有建樹。
(2)大舅爹,陶述曾,字翼圣,生于一八九六年,一九九三年逝于武漢。北京大學土木系畢業(yè),曾參加五四運動。是著名土木工程專家。歷任河南大學土木系主任、軍事委員會工程委員會副總工程師、湖北省建設(shè)廳廳長、武漢大學教授。1949年后,歷任湖北省交通廳廳長、水利廳廳長、副省長,湖北省第一、二、四屆政協(xié)副主席、第五-七屆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二-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3)二舅爹,陶匯曾,字希圣,生于一八九八年,一九八八年逝于臺北。北京大學法科畢業(yè),曾參加五四運動。一九三一年起在北京、清華、燕京、師大、朝陽等大學講學。致力于法制史、社會史及政治思想之教學及研究,三十歲成為北京大學名教授,出版《中國政治思想史》等多種學術(shù)著述。創(chuàng)辦《食貨》半月刊,領(lǐng)導形成食貨學派??箲?zhàn)軍興,投筆從政,為國民黨參政員。一九三九年赴上海參加汪日談判,后識破汪日徹底滅亡中國之陰謀,乃潛逃香港公布密約,揭露日本誘降政策,并歸返重慶。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遷臺,一九六八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