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老街,街上的房子大都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一層的平房,也有兩層的樓宇。一律是灰磚灰瓦,經(jīng)百年的日曬雨淋,墻體,已是斑駁陸離;整棟,好像搖搖欲墜的了。老街處在大街鬧市旁,但它一點也不寂寞,就像奔騰的大江大河的支流,是深山峽谷中的歡騰的小溪。每天早上,當(dāng)菜場開市的時候,人流、車流,摩肩錯轂;討價、還價,嘔啞嘈雜。 謝老板的“天地人茶行”就開在這條老街的盡頭,可說是得了“地利”的了。二十多平方的鋪子,山架上整整齊齊地擺滿了貨品:一餅餅的普洱,一瓶瓶的綠茶、青茶、碧螺春、鐵觀音和散裝的普洱,大約百余種??孔蟮呢浖芘?,擺一張桌子,幾張靠椅——靠椅都用鐵角加固過。桌上的茶具,并不精貴,但也不算粗陋。單那兩只宜興陶壺,就出自名家之手;有證書,有故事,有講究的。 謝老板是個和氣的人;濃眉大眼,耳垂臉方,中等身材,衣著簡樸。我是1996年認識他的:每年寒假,因車票難買,就從??冢ɑ蛑楹#┑浇T我老二家去過年。這期間,總會到謝老板的店里去“飲茶”。每一次去,老板總是含笑相迎,用他女兒的口氣打招呼:“爺爺回來了!”隨即,動作嫻熟地倒掉茶渣,裝上新茶,燒水,洗茶,澆茶具,淋金蟾(陶制,三只腳,口含銅錢,招財進寶之吉祥物)。再泡的茶,便雙手捧壺,一一為來客斟酌。無論你坐多久,老板都不厭其煩,為你燒水斟茶,直到你不喝為止。 飲茶的是些什么人?包括我們一家,用現(xiàn)在的流行話講,都是“草根”階層:有幼兒園的退休老師,有街道辦的一般職員,有小廣告公司的“副總”,還有派出所的某警員。我問我兒子:他們都照顧老板的生意嗎?回答卻是:不一定,不過是聚個人氣而已!喝茶的人,三三兩兩,來來去去;來時打個招呼,走時喊聲“拜拜”;喝多喝少隨意,呆長呆短盡興。更有人,為了衛(wèi)生,自備一只別致的茶杯,專用!來時,老板為他從消毒柜里取出;走后,老板還要為之清洗收藏。謝老板可說是深諳“人和”之道??! 小小茶葉店,從來不冷清:客人們用我難懂的“白話”,家長里短,柴米油鹽地交談著:我呢,沾不上邊,搭不上腔,只好將熙來攘往的人流當(dāng)風(fēng)景。有一次,我還以5分鐘為單位,數(shù)著經(jīng)過茶葉店的人頭。但,令人遺憾的是,過往的人群中,幾乎沒有人來茶葉店問津。單單門面的租金,每月都要800元,還不算水電、茶葉的開銷。我不無擔(dān)心地問我的兒子,生意這么清淡,付得起房租水電嗎?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哪有不賺的!不賺,還開著個店干嘛! 謝老板是賺了錢了!他也買了一套房子,130幾平米,花了50幾萬——就在我兒子新房子的隔壁!十幾年,他沒奢望一夜暴富,而是守著這一爿小店。如今,居然也入住了高檔小區(qū)的亮麗的四室兩廳了! 這些錢是怎么賺的?這可能是個敏感的話題!我不便于問。或許是喝茶的朋友給他介紹過大一點的客戶?或許是大前年炒普洱茶時賺了一筆?這永遠是個懸念——在我的頭腦里。但,尚有百多件普洱壓在倉庫里是事實。我兒子以及那些茶客,每年兩次,都要幫謝老板去翻翻倉,以免那些被套的普洱受了潮,遭損壞。 一爿小茶葉店,開在一條老街;一位和氣的謝老板,笑迎著四方來客。和老板娘一起,守望著:巴望著讀大二的女兒,學(xué)成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巴望著普洱漲起來,讓被套的普洱賣個好價錢;巴望著人來人往中,不時地有人來“惠顧”——哪怕買個一兩二兩,花個幾十百把。或許,還有更多的愿景:在一個合適的地方,再開一個體面的茶莊;摩托和自行車也該換換了,該買一輛低碳節(jié)能的小汽車了……他們就是這樣的守著,望著…… 一條老街,一爿小店,一對夫妻,一群茶客,就像一幅黑白老照片,定格在我的腦海里了。在我又將離開江門時,暗暗地為他們祝福:“放心”吧,兩會的召開,“十二五”的實施,會為他們帶來日日守望的“天時”的! 陳材信 2011年3月9日 于廣東江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