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瀏覽:7292 來源:本站 發(fā)布時間:2011-04-22
探索課堂教學有效性
龔小群 湖北省孝感高級中學語文組 432000
摘要:課堂教育的有效性跟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師豐富的知識儲備、流動活躍的課堂氣氛、有針對性的課后練習以及及時的信息反饋密不可分。
關鍵詞:教學模式 知識儲備 課堂氣氛 課后練習 信息反饋
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我似乎講了很多知識,可學生到底吸收了多少?為什么每次測試還是有做得不理想的孩子,難道他們真的沒有聽懂嗎?還是聽懂了理解了就是做題能力不行?可是總有另一個聲音在告訴我,中國人學習自己的母語怎么能學不好呢?……思索著,前進著……我還是堅信:中國人學習自己的母語,他/她一定可以學得更好!只要老師做到以下幾點:合理的教學模式,豐富的知識儲備,流動活躍的課堂氣氛,有針對性的課后練習和及時的信息反饋……
合理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環(huán)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穩(wěn)定關系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所以教學模式是教學思想,教與學理論的集中體現(xiàn)。改變教學模式必將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理論的根本變革,甚至引起教育體制的根本變化。在人類歷史上,出現(xiàn)過三次媒體的飛躍。第一次是從語言到文字,文字的出現(xiàn)使我們能脫離具體事物而進行抽象學習,學習的過程較以往復雜了,深入了。人類的信息和知識得以積累和延續(xù),這時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師傅帶徒弟”式的教學模式;第二次飛躍是從手寫到印刷。教科書的使用,使我們學習的對象廣泛了,傳播知識范圍擴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識的傳播速度,這時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課堂教學”模式。人們向書本學習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方法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多樣性。這兩次飛躍,對人類的文明都起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今,媒體正處于第三次飛躍的轉折點,即從印刷媒體向電子媒體的飛躍。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出現(xiàn)給人類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次飛躍將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都要強烈,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的思維方法。正是由于電子媒體的形式不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不同,必將帶來教學模式的變化。為此,許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提出許多理論和設想,什么“建構主義學習論”、“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論”等紛紛出臺,盡管那些設想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但能真正走出實驗室應用于教學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尤其是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學生中心論”與我國的國情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面對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教育相對落后,幾千年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不能一蹴而就地改變,必然有一個過渡階段。我認為,教師應由傳統(tǒng)的關注“教”徹底向關注學生的“學”轉變;轉變學生傳統(tǒng)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種方式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老師其實要把以“教”為主變?yōu)橐浴皩А睘橹骶€。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引導者”,做到《禮記·學記》所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能自學,積極指導學生自學。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導讀單、導學方案、問題訓練單,提供必備的參考資料,學生必須準備一定的學習輔助工具,如詞典、字典等。教師也要有一套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例如教給孩子質疑問難的能力,教給孩子整理知識的能力,同時要善用表揚和鼓勵。
豐富的知識儲備
唐代韓愈在《師說》中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边@似乎給教師這個職業(yè)下了個定義。的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話,可見,豐富的知識對老師是多么重要!當然,能夠站在中學講臺的老師都是經過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專業(yè)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學過的甚至儲存的知識已經很豐富了,但是,知識的海洋浩瀚無邊,并且新知識源源不斷地涌來,所以為了跟上時代步伐,更是為了不誤人子弟,老師要做到活到老學到老,不僅學習本專業(yè)知識,還要廣泛涉獵別的領域……只有這樣,你才能擁有十桶水,也才能教給孩子一桶水。所以,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關注新書的出版,關注國內國外發(fā)生的大事,關注備講改輔等環(huán)節(jié)的效果,關注學生的考試情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其實只要心中想要做一個好老師,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中間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那么愛心和激情將永遠是自己職業(yè)前進的動力!
流動活躍的課堂氣氛
雖然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斷的在進行改革,《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新方法在廣大教師中積極的推廣著,但課堂教學這個傳統(tǒng)教育的基座仍然十分頑固,“教師為中心”的觀念仍根深蒂固,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我們的教師也并沒有真正擺好師生的位置,“師道尊嚴”使學生對我們敬而遠之。我們的學生,或許因為在認知水平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或許是因為長大了的原因,他們怕羞,不敢在同伴面前輕易回答老師的提問,害怕出丑。這樣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仍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因此必須充分調動語文課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師生交流融洽了,師生雙方才能進入最佳的狀態(tài),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那么,如何活躍課堂氣氛,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當中實施的一些比較有效的方法:
1、師生互動緩和課堂氣氛
在很多時候學生在課堂上扮演的還是配合老師完成教案的角色,更多的學生還是扮演著“群眾演員”,任憑教師“擺布”。事實上,處于不同狀態(tài)的老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著不斷變化的需求和能力,師生的共同活動能使機械、沉悶的課堂呈現(xiàn)一派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景象,同時也會改變學生厭學,老師厭教的現(xiàn)象。這就得要我們教師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把這一過程靈活的組織成全班性的活動,并且能讓自己也參與其中,我相信會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雷雨》這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先預習,然后在課堂上指名學生找伙伴分角色朗讀對話,這時我走到一位平時不愛舉手的男同學旁邊,請他和我一起朗讀,之后我對他說:“我們倆合作真愉快!經我這么一說,學生紛紛舉手要和我一起合作朗讀,使課堂氣氛達到了一個小高潮。
2、威信是創(chuàng)設良好課堂氣氛的前提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領導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潛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強的說服、教育能力,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制約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不應把自己看成發(fā)指令、提要求、檢查執(zhí)行結果的監(jiān)督者,而應看作教學活動中平等的一員,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響學生,給全班學生以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
3、情感是維持良好課堂氣氛的重要條件
師生的情感共鳴是課堂氣氛的重要變量?,F(xiàn)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動過程。學生是否樂于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信息,關鍵在于這信息能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課堂教學中要使師生雙方的意圖、觀點和情感連結起來,使教師傳授的知識、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的思維活動和強烈的內心體驗,教師就必須增加情感投入,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實施情感性教學,以教師自身的情感體驗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心理氣氛。教師本身的情感狀態(tài),可以產生共鳴作用,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課堂中出現(xiàn)某種心理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傾注積極的情感和真誠的愛心,用情感和愛心去感染和打動學生,讓他們伴隨著豐富而快樂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過程。諸多優(yōu)秀教師的經驗說明,教師的積極情感有助于良好課堂心理氣氛的形成。它還要求教師能夠深入到學生內心,體驗學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學生身上,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縮短因教師的權威、地位、角色而產生的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增強與學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師愛是調控課堂心理氣氛的長久動力源泉。
4、興趣是調節(jié)課堂氣氛的內在動力。
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開發(fā)和利用??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睔W洲教育家德可樂利認為“興趣是個水閘門,借助它,注意的水閘被打開,并規(guī)定了流向?!焙諣柊吞貙W派甚至將興趣視為教育過程必須借助的“保險絲”,杜威則把興趣作為兒童成長的“指示器”??梢?,把興趣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重要的運行機制,是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我們提出的“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主動些”應該出自于學生“愿意”而不是強迫,愿意則來自于學生對事物和活動的興趣。因此,在課堂上,誘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以“趣”引路,以“情”導航,把僵化呆板的課堂教學變?yōu)槌錆M活力的學習樂園。如我在講《竇娥冤》時,專門讓大家推薦朗讀能力強的同學來朗讀竇娥的臺詞,那聲情并茂的朗讀似乎把大家?guī)У搅斯适庐斨?,真有“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效果!
5、激勵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引發(fā)劑
要進一步在學生興趣被激發(fā)的基礎上,使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以“樂學”取代“苦學”,教師還必須創(chuàng)設更多,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題目,在講課中穿插,或者在講課結束后出示,讓學生積極曲思考,回答。倘若學生答錯了,教師注意提示點撥,讓其明白所以然;倘若學生答對了,教師則當眾予以表揚。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民主的氛圍里,思維相當?shù)鼗钴S。例如,我講小說或戲劇等,很喜歡讓學生自己根據(jù)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行為、心理活動等去挖掘人物的性格特點,這樣,通過幾十個同學的挖掘,人物形象比教參上的答案豐富多了,同學們也在老師的引導鼓勵下學會了怎么正確地評價一個人。
6、機敏是形成良好課堂氣氛的措施、
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是在課堂上應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教學必須貫徹教學原則,教師在授課時,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克服盲目性、隨意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家庭、人際等都隨時可能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變化,這些都可能成為外來的心理應激源,因而需要有相應的應變能力,從而避免在應激狀態(tài)下心理失常與行為失態(tài),面對課堂發(fā)生的意外事件,教師要保持鎮(zhèn)定、冷靜、理智、大度、豁達和寬容,要泰然處之。教師要用熱愛教學事業(yè)、廣博的知識、嚴謹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環(huán)境,靈活機敏地處理意外事件。
7、紀律是維護良好課堂氣氛的收斂劑
課堂紀律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只有學生自覺地遵守課堂紀律,才能產生良好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學風,首先要對學生進行課堂常規(guī)訓練。培養(yǎng)學生自我發(fā)展和積極適應能力,自我進行心理與行為的調適;戰(zhàn)勝不良的心理與行為,弱化、矯正不良習慣;對正確行為要積極適應,主動內化,忌隨波逐流或消極同化,從而使學生在自知、自覺、自愿、自律的基礎上,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才能產生課堂中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其次,要形成維護課堂紀律的健康輿論。課堂中的輿論,即學生共同的意見,言論在心理環(huán)境的形成中作用很大,感染力很強。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揚團結互助精神,在教學中設立“一幫一”語文學習小組,開展互幫互學活動。組長組員不是一成不變的,可實現(xiàn)角色期待,促進團體間的競爭,這種作用極大,使學生情緒高漲,積極向上,動力無窮。
8、激疑是營造良好課堂氣氛的關鍵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巧妙設疑,制造懸念,使學生疑惑叢生,興趣倍增。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tài),從而把學生引入學習的佳境。如我在講《哈姆萊特》時,我問學生:哈姆萊特在知道殺父真相后為什么不偷偷地提刀去把仇人殺掉,反而裝瘋賣傻甚至不惜傷害自己深愛的情人?同學們一聽,紛紛討論起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應用多種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能力。
每節(jié)課教師都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大膽質疑,對教師的授課、教材提出自己的見解。
總之,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是一個值得重視和探究的話題,對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益,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學生心理,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實踐證明:要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動”起來,進而逐步變“被動”為“主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有效的課后練習
有些老師喜歡布置很多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做得生厭,疲于應付,真的是得不償失,事倍功半。我認為課后作業(yè)應該有針對性,有重難點,而不是布置得越多越好?;A知識要抓牢,思辨題目要培養(yǎng)學生辯證看問題的能力,作文訓練要高屋建瓴,打開思路,豐富題材……總之,所有的訓練都圍繞扎實基礎和提高能力來進行,作業(yè)要少而精,要讓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把學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能力。
及時的信息反饋
一直以來,我很重視作業(yè)和試卷講評這個環(huán)節(jié)。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在作業(yè)和試卷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老師要分類總結,要表揚做得好的同學,勉勵做得一般的同學,要為做得差的同學打氣……正確率高的題目要少講,正確率一般的題目要精講,正確率低的題目要詳講,而且要找出錯誤點,弄明白是記憶錯誤還是理解錯誤,記憶錯誤比較淺層次,理解錯誤就要多舉例佐證或類比,直到學生弄懂為止……
〖參考資料〗
1.何克抗、李克東等《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2000、2 P3-9
2.劉知新 《化學教學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4
3.錢煥琦、劉云林 《當代教育倫理學》 南京大學出版社
(原載《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