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瀏覽:6795 來源:本站 發(fā)布時間:2021-09-06
在教師與學生一起活動的課堂上,我始終銘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這一點。學生的腦袋不應是被老師填滿的,而是自己努力生長,最后長成智慧的田野,因此,讓學生綻放主角光彩,就成了我不斷探索課堂的課題。我常常設法用巧妙嚴謹的問題設置,讓學生熱情主動地參與其中,他們既開闊了眼界,提升了能力又開發(fā)了智慧潛能,展示出他們豐富的才情。
聽一聽,思想的回音。一次上《竇娥冤》這一課,學生聽了彭蕙蘅演唱的河北梆子版中“刑場”一節(jié)后,我向他們設置了兩個問題:其中與原文有許多不同,你覺得為什么要這樣改?改得好不好?雖是傳統(tǒng)戲劇,但由于是帶著問題聽,同學們都聽得非常入神,有人還拿起了筆,隨時記下自己的感想。聽完后,我給了10分鐘時間讓大家整理、交流。同學們找出了多處“不同”后給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人說,竇娥抱怨婆婆不是親娘,不來救她,不來看她。婆婆解釋后,竇娥又道歉不該背語傷人。開頭這樣一改,突顯了竇娥受冤后無人可依的孤苦和憤懣,和一老一少在那樣的社會求告無門的郁悶和無奈,但抹煞了竇娥的純善和孝道,這樣會削弱戲曲的悲劇性。有人提出,戲曲中增加了婆婆給竇娥梳頭的情節(jié),更加突顯了兩人的情感之深和竇娥的無辜,讓人同情。但節(jié)奏過于“緩慢”,容易讓觀眾疲勞走神……我作為語文老師,做了一回主持人,還順便補充了與戲劇情節(jié)、人物形象、句式變化的相關知識。學生講到什么,知識就帶到哪里。這種帶考點式的點評,大家對選文的認知更深刻了。同學們獨具見解的思想回音,像花兒一朵朵綻放,整個教室充滿燦爛和新鮮。
畫一畫,隱藏的主題。學習卡夫卡的《變形記》一課,難點在于理解主題。我讓學生設計此文的封面來展現他們對主題的把握。事先給學生看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變形記》的封面——圖的背景是夜晚,中央是一根燈柱,亮著熒熒的光,燈罩上方坐著一只抱腿背對著讀者的甲蟲,無比寂寥。同學們認真觀摩,我要求他們畫畫時注意對象、大小、位置和色彩。馬上就有同學說,我不會畫??!我說,可以用文字畫,也可用粗線條勾勒。最后,當我拿到學生的作品時,不禁驚嘆:當他們愿意去做某件事時,真的愿意花大把時間精力,埋頭其中,展現出他們能力的精彩。
有的同學用文字繪畫,畫了格里高爾一家人。格里高爾與家人一門相隔,格里高爾是甲殼蟲的外形,背上嵌著一只蘋果(看來這位同學還專門去看了后文),但他的影子是個悲泣的小人,他的父親滿臉嫌惡,妹妹不滿地朝格里高爾喊著什么,母親眼中含淚、默默凝視,三個人的影子都是異形蟲子,遠處是協(xié)理匆匆逃走的身影,他的影子是金錢的符號。有的同學直接拿起鉛筆,畫了一顆大大的心臟,心臟中間嵌著流淚的甲殼蟲格里高爾,格里高爾的中心位置又揣著他的家人……一幅幅別樣的作品投影出來,除受到陣陣掌聲的鼓勵外,更重要的是同學樣對本文的主題豁然開朗了。
審一審,人心的天平。魯迅的小說《祝?!肥墙浀淦?,但因時空距離,學生很難投入學習,于是我選擇用分小組、開法庭的方式,就“祥林嫂之死”這個案件,展開兩個流程:嫌疑犯出場介紹與自辯詞;審判結果宣講,包含主犯,從犯,量刑。
第一個流程,各路人物上場。同學們心細如發(fā),發(fā)現了魯四老爺書房的秘密,發(fā)現了四嬸“你放著罷,祥林嫂”的語序變化,發(fā)現了柳媽打皺的臉上的笑,甚至發(fā)現了衛(wèi)老婆子不再理被趕出魯家的祥林嫂,小叔子強壓著嫂子的頭再嫁,連“我”惦記的魚翅也沒放過……同學們讀“自辯詞”時表演得惟妙惟肖,引起其他同學一會哄堂大笑,一會拍手叫絕,整個課堂既活潑又嚴肅,稱得上一個讓人“悲淚”縱橫的小法庭。第二個流程,課堂展開辯論賽。主要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是自殺,祥林嫂是主犯,其他人全是從犯;另一派認為是他殺,人物上婆婆為主犯,精神上封建禮教為主犯。正反兩方你來我往,各執(zhí)一詞,從課上一直辯到課下,從口頭一直辯到筆頭,越辯情越深理越明,經這些細“辯”,小說中的相關知識得到顯現,小說的相關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原載2021年 9月3日《孝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