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瀏覽:17652 來源:本站 發(fā)布時間:2016-12-08
滕王閣位于南昌西北贛江東岸。史料記載,此樓始建于唐永徽四年,李世民的二弟李元嬰曾被封于山東滕州,故為滕王。后調任江西,因思念故地,修筑了此樓,名為滕王閣。自唐以來,此樓屢遭焚毀,屢毀屢建達二十八次之多,今日見到的乃是一九八五年所重建的大樓,想來更增添了對此樓的幾分珍愛。
進到景點,巍峨雄壯的高閣外觀就以“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氣勢征服了游人,牌匾上書寫的“滕王閣”三個金色大字高懸在樓體中層,恢弘磅礴。閣高五十多米,包括主樓下三層,一共九層,每層有十幾個檐角向上翹著,仿佛是鷗鳥鴻雁,展翅欲飛。層層樓閣一色的紅墻綠瓦,配有黃色、藍色、白色的花紋,像朵朵云霞。樓前廣場寬闊,游人如織,周圍綠樹環(huán)繞,花香四溢。我見過黃鶴樓,有奔涌的長江造勢,我到過岳陽樓,有浩渺的洞庭依托,但其宏偉壯觀的氣勢,恐怕非滕王閣莫屬了。
我們在廣場流連了一番,便拾級而上,主閣正門一幅巨聯(lián)躍入眼簾,“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據傳,王勃當年去交趾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洪州閻都督在閣上大宴群僚,并請賓客賦詩撰文,王勃年輕氣盛,提筆揮毫,一氣寫下此文。開頭幾段文字賓客還不太在意,寫出此句后,滿座驚嘆。原來每年暮秋之后,鄱陽湖區(qū)將有成群的候鳥飛臨此地,在寬闊的贛江江面上低飛棲息,構成晚霞、鶩鳥、秋水、藍天組成的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生動畫卷,成為滕王閣的一大勝景。初唐才子的名句正扣這一美景,難怪賓客贊許不已。從此,王勃與滕王閣一起名震天下,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我想,這王勃與閣都是幸運的,他們遇見了彼此,也成就了彼此。
進入大樓,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樓室的裝飾雖帶有現(xiàn)代色彩,陳列的圖片、文字、工藝品等等卻圍繞著滕王閣這一主題,蘊含著滕王閣的文化底蘊。一樓介紹了滕王閣的歷史,有動人的傳說,有興衰的變遷。二樓有人杰圖,介紹了從秦至明清的八十多位江西名人。四樓有地靈圖,展現(xiàn)了西山精華、井岡勝景、廬山風貌,三樓陳列著雕刻工藝、陶瓷器皿、手工編織,等等??吹竭@些,江西真乃“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我在五樓流連了好久。這里有蘇東坡手書的《滕王閣序》全文,文章早有拜讀,今日重溫,文中描寫的滕王閣壯美的景色,宴會的盛況,作者羈旅奔波之情,懷才不遇之感,再一次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序后的詩一樣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概括了宴會的豪華繁盛,樓閣的高峻壯美,抒寫了物換星移,人去樓空,江水長流的慨嘆。這序,這詩,可以說是雙璧同輝。早就有人說過,讀序,要看滕王閣,看滕王閣,一定要讀序,今天我親臨其境,可謂相得益彰,真是不虛此行。
上到六樓,我在頂層外圍憑欄遠眺,舉目四望,南昌風物盡收眼底,贛江繞城而過。大橋橫臥江上。此時正值仲夏,捕捉不到落霞孤霧的勝景,俯瞰贛江,碧水茫茫,開闊的江面,湯湯的流水,給人一種澄澈透明的感覺。王勃感慨“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我想,古人去了,但江水依舊,風物長存,滕王閣從歷史的隧道走到今天,一定會煥發(fā)出四射的活力,全新的英姿。
劉緒煌 寫于二〇一六年五月